伯仁是谁啊
你不杀伯乐,伯乐却因你而死的典故出自何处
“我不杀伯仁,伯仁因我而死。”——出自《晋书·列传三十九》
《世说新语》载:公元322年,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,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,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。这时周靑进宫,王导希望周靑能替他说些好话,便小声对他说:“伯仁(周靑的字),我全家100多口,就靠你了。”结果周靑就当没听见,昂首走进宫去。等他从宫里出来,已经喝得晕乎乎的,王导和他招呼,他还是不理不睬,一边走还一边嘀咕:“今年杀贼子,取个斗大金印……”
后来王敦总揽朝政,要收拾周靑遂询问王导:“周靑也算是个人才,是不是给个官当当?”连问了几次,王导因想起周靑曾在宫门口不帮自己的事就一直都沉默不语。王敦见他这样就眼中凶光一闪:“如果不配为官,那么应该杀掉!”王导还是沉默。于是,周靑被王敦杀害。
后来,王导有一次在整理中书省的文件时,才发现周靑极力维护自己为自己辩白的奏章。又听说了那天自己跪在宫门时,周靑一进宫就激烈地维护王家全家,只不过没有在自己面前表示出来而已。联想到自己却在能救活他的时候没有伸手相救,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,他回家后对儿子们说:“我虽不杀伯仁,但是伯仁却因我而死。幽明之中,负此良友呀!”
这就是“我不杀伯仁,伯仁却因我而死”这个典故的来历。
我不杀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什么意思
这是一句充满哲理的古语!"我不杀伯仁却因我而死"是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篇的一句话,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说的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,虽然我没有亲手杀死伯仁,但却因为我的行为或言论而导致了他的死亡。它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德观念,即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和言辞都可能对他人产生重大影响,甚至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。
这句话提醒我们要谨慎行事,言行要慎重。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以对他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,应该尽量避免造成伤害和悲剧。
我不杀伯仁,伯仁却因我而死,这句是有什么典故
这句话出自《晋书·列传三十九》,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,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;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,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。
这个故事呢,是发生在我国的古代,也就在晋朝。当时有一个有权有势的大臣,姓王名淳,他活得不耐烦了,竟然决定要带兵反叛,要知道,在古代做出来这种事情,那是绝对不能被皇上容忍的。如果不成功,那不仅自己会死得很惨,就连家里人和所有亲族都要跟着他一起倒霉。所以他的兄弟,姓王名导,就想保住家里人的性命,于是他想了一个法子。就是诚心诚意地去向皇上认罪,想以此来感动皇上,让他知道自己绝对没有那个谋逆的心思。这天天都还没亮呢,他就和一大家子人在皇宫前跪着了,但是皇上是真生气了,迟迟也没有动静。王大人就慌了,这时候可怜的周伯仁经过了他身边。周是一个很有名、很有才华、人品也很好的官员,同时是王的朋友,还是自童年时起就认识的那种。王看到他就像看到了救命稻草一样,想叫住他让他帮自己说几句好话。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,周明明是听见了他的声音,却像没听到一样,走在路上连头都不带回一下的。
其实这伯仁表面看似不理王导,但是到了晋元帝面前,却不断为王导求情,凭借自己的才能和三寸不烂之舌,终于让晋元帝同意不追究王导的责任。没过多久,这王敦率领军队打入城中,夺取了胜利,而且自封丞相,权势更大了。有一次在朝中议政的时候,对于周伯仁这位重臣,王敦打算重用,在征求他弟弟王导的意见时,王导至始至终一言不发,王敦就觉得既然周伯仁不能为他所用,所以直接下令将周伯仁处死。可惜了一代忠臣,就这样死了太不值了。
后来,王导在整理宫廷档案的时候,发现一些周伯仁为自己求情的奏章资料,才知道自己误会了伯仁,说出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:“吾虽不杀伯仁,伯仁由我而死,幽冥之中,负此良友。”不过很多人也不明白,这伯仁为什么要这么做呢,当时直接说明就行了,也不至于搭上性命。
我不杀伯仁的典故
“我不杀伯仁,伯仁却因我而死”是一句谚语,出自《晋书·列传三十九》,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,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;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,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。
《晋书·列传三十九》记载:初,敦之举兵也,刘隗劝帝尽除诸王,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,值顗(字伯仁)将入,导呼顗谓曰:“伯仁,以百口累卿!”顗直入不顾。既见帝,言导忠诚,申救甚至,帝纳其言。顗喜饮酒,致醉而出。导犹在门,又呼顗。顗不与言,顾左右曰:“今年杀诸贼奴,取金印如斗大系肘。”既出,又上表明导,言甚切至。导不知救己,而甚衔之。敦既得志,问导曰:“周顗、戴若思南北之望,当登三司,无所疑也。”导不答。又曰:“若不三司,便应令仆邪?”又不答。敦曰:“若不尔,正当诛尔。”导又无言。导后料检中书故事,见顗表救己,殷勤款至。导执表流涕,悲不自胜,告其诸子曰:“吾虽不杀伯仁,伯仁由我而死。幽冥之中,负此良友!”